以下對於幾項影響印刷至關重要的因素以及長聲的特點於此稍做簡述﹕
在生產的過程中,無時不在追求效率與品質,而效率品質在紙箱印刷中應同時達到快速、精準、穩定。
快速﹕
簡單化及智慧型的操作系統可以大幅減少設定調整的時間,並且可以降低對操作人員技術的依賴,使用最簡單的方法操作最複雜的機器
一、 操作控制的自動化
以圖形化來引導訂單輸入,以及細緻的人工邏輯程式與機械自動化管理,可以讓操作者更簡單的控制機器,可將因為人員流動產生的操作技術影響降低
二、 自動相位校準
少量多樣的生產趨勢下,頻繁的排單、設定、調整無可避免,長聲獨特的自動相位校準系統和微差量控制系統可大幅減少50%以上的相位調校時間
三、 記憶復歸功能
機器運轉中,因生產需要的停機或維護,尤其在機座打開清潔印板的動作最為頻繁,往往因為印刷轆必須移動而後無法精準的回歸原相位,一般所稱記憶復歸因為擦版時移動印刷轆所造成的齒輪位移,難以準確復歸,長聲獨特的動力設計,驅動印刷轆時齒輪不位移,可於復歸後零誤差,降低再調整的時間及廢品產生。
四、 供墨系統
(一)長聲密閉式刮刀系統
1、 密閉式刮刀,降低水墨與空氣接觸後導致水墨分子改變,影響高品質印刷
2、 採用最短供回墨迴路
(二)供回墨設置
1、 採用雙供墨管,可提供比單管供墨更高效率
2、 洗車回墨時,供墨管自動轉換為回墨管,有效提昇回墨時間
(三)自動清洗裝置
回墨完畢刮刀室內自動噴水,防止著墨轆殘墨乾凅堵塞墨孔
五、 最佳化功能
記憶第一次生產設定訂單各部尺寸間隙,配合精密的機器結構,能達到再次生產時只需輸入訂單編號,機器自動調整至原先位置上,使第一張就是成品,此功能必須有精密的機器結構與準確的電控系統配合
精準﹕
精準的顏色套位與微調控制是獲得優異品質的關鍵,而精準套位及控制的直接因素就是機械結構設計及零件。
一、 機械結構﹕
一個新的傳送結構可以大幅改變精準度,紙板的傳送系統從咬紙轆到真空傳送就是一個明顯的耀進,咬紙轆的水平面單點磨擦,無法精準控制紙板的移動,加上咬紙轆必須與印刷轆配合傳送紙板,印刷轆上負責印刷的印板,變相需負傳送紙板的功能,印刷轆壓力勢必增加,如此一來,印點擴大及邊緣粗糙的問題產生,印刷品質自然無法精美,真空傳送的原理就是採多輪吸附的方式,紙板緊貼傳送機構,印刷轆上的印板只需負責印刷,印壓可以自由調整不受限制,因此,印刷品質大幅改善,而長聲為台灣最早使用真空傳送的設備廠商,技術純熟,特別是同為真空傳送系統時,差別在於對彎翹紙板的傳送會有明顯差異,因為要求紙板100%平整才能達到套印精準不太合乎實際。
又如目前多數設備廠家的送紙單元前擋板及開槽刀移動座幾乎全部使用圓柱滑軸,圓柱滑軸的圓柱剛性不足,機械在往返運動時因剛性不足會產生位移偏差,如此精準度自然不佳,穩定性不夠,有鑑於此,長聲在使用圓柱滑軸的部分改成鋼樑結構的線性滑軌,軌道穩固於鋼樑之上,大幅增加精準度以及穩定性
在於模切部分,特別是長聲的差速補償機構,模切時,膠墊會隨的模切次數增加以及膠墊研磨後減少外徑,而減少外徑後的膠墊轆與刀模表面必定產生差速,此時,因速度的不同,將導致模切干涉,其結果就是模切不準以及模具壽命大幅縮短,此結果將致使生產時間及成本增加。
長聲設計的差速補償機構可以克服這的問題,差速補償機構有極為複雜的齒輪組機構與運算系統,可使模切刀與膠墊的表面線速度同步,可確保模切一貫精準。
二、 套準規範與調整
套準可以說是印刷品質的關鍵,套準規範可以注意以下幾點
包含﹕
1、 取樣標準
實際取樣數量的百分比﹕取80%多數,或取100%,或50% ?套準的定義,應表現在實際量產時能滿足套準精度,若打樣與實際量產有差距,會致使生產困難並影響效率。
2、 套準定義
(1) 單色誤差﹕使用單一顏色印點誤差範圍為標準。
(2) 前後色誤差﹕使用前後色印點誤差範圍為標準。
(3) 綜合誤差﹕將全部顏色印點一起納入標準。
3、 週邊
(1) 紙板曲度﹕直接影響套準精度,如果套準定義的附帶條件是100%的紙板平整度,對於設備使用者來說,將是一個嚴厲的條件。
(2) 行車速度﹕套準精度,應該包含在全段車速,非限定於廠家設定的理想車速之下才能達到套準。
(3) 調整時間﹕調整時間長,雖然直接影響生產成本與效率,但最大的意義代表機器沒有精準的控制能力,無法在調整中一次到達操作者想要的位置,並且印刷過程中相對不穩定。
套色精準一直是長聲的特色,機器除了保持運轉中的精準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規範,就是調整控制的精細度,如果運轉很穩定不跑位,但定位調整時無法精確到達指定位置,是無法滿足對套準的要求的,也就是說印刷套準雖為+-0.5,但調整無法準確對位,不是調不夠就是調太過,關鍵就在於調整的差量,用0.5mm的差量去調整0.1mm,一定產生上述的問題。所以,0.1mm的控制定位差量,是達到套準要求的關鍵角色。
而要達到0.1mm的控制定位差量,必須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1) 微量感測系統﹕要達到0.1mm的控制定位差量,勢必要有比0.1mm更細微的感測系統。
(2) 高速運算器﹕微量感測系統因為PULSE非常細微,有龐大的資料必須傳回運算器處理,並且必須具強大浮點運算能力,計算小數點後的數字,才能精準且保持恆久穩定。
(3) PLC及程式設計﹕PLC的配置以及程式撰寫有一定的技術難度。
(4) 變速系統﹕此為同時具備快速和精準的必要系統,包含變速齒輪組結構,變頻馬達,變頻器。
(5) 高精度傳動系統﹕傳動系統的結構與零件設計影響傳動精度。
(6) 精密零件再加工﹕精密的零件,需再予以加工,如動平衡校正、同心度、調質處理(剛性、硬度)
(7) 機械運動慣性﹕機械運轉會產生慣性,如果瞬間停止,理論與撞擊沒兩樣,實際也不會瞬間停止,因此就產生滑差,要克服滑差,必須使停止前的速度降低,速度越低,產生的滑差越小,如此則必須倚靠變速機構,移動時快,到位前慢,加上長聲的滑差補償系統,如此使到位快速與精準兼具。
要達到細微的差量控制,上述條件缺一不可,要符合上述條件,有相當高的硬體成本與程式技術成分,如果只是在控制介面上虛設調整程式,是無法達到效果的。
穩定﹕
機械結構設計、零件設計與零件品質是採購設備時很容易被忽視的一環,從結構與零件開發設計、零件材料選擇、電控元件的採用、零件製造品質的要求、再加工的等級、組裝的技術,是一部機器能穩定的主要因素,這些往往無法從規格中看的出來,卻對長期的品質影響甚鉅。
最後是長聲全機的方便性設計,比如在會磨損的部位加上耐磨板,每次只需更換耐磨片,簡單快速,避免大費周章的拆卸機器更換,以及磨損成本極高的零件,另外為了方便保養,把潤滑的油嘴透過管線集中起來,保養方便且可避免遺漏,在長聲設備裡很容易發現這類細心方便的設計。
成本極高的零件,另外為了方便保養,把潤滑的油嘴透過管線集中起來,保養方便且可避免遺漏,在長聲設備裡很容易發現這類細心方便的設計。